首页 > 都市言情 > 让你做寻亲节目,你做等着我? > 第280章 更广阔的舞台

第280章 更广阔的舞台(2/2)

目录

露西答应后,立刻去联系家族长辈。与此同时,李阳安排团队成员在美国的京剧爱好者群体和相关文化机构中打听关于旧金山那家与京剧相关小店的信息。

团队成员小钱通过网络平台和一些在美国的朋友,发布了寻找相关信息的帖子。没过多久,小钱兴奋地告诉李阳:“李阳哥,有消息了!一位在美国的京剧爱好者说,他听自己的京剧老师讲过,以前在旧金山有一家叫‘京韵阁’的小店,专门制作和售卖京剧道具,店主是一位华裔,手艺非常好,不过很多年前就关门了。”

李阳听后,觉得这条线索很关键,再次联系露西:“露西女士,你家族里有没有人听说过‘京韵阁’这个名字呢?”

露西在询问家族长辈后,激动地回复李阳:“李阳先生,长辈们说家族先辈确实开过一家叫‘京韵阁’的店!”

种种线索已经高度指向露西家族与“焕彩京剧社”的紧密联系,但为了严谨起见,寻亲团队还需要找到更确凿的证据。

李阳对团队成员们说:“虽然目前线索已经很清晰了,但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些实质性的证据,比如与‘焕彩京剧社’相关的信件、照片或者其他能够证明露西家族与该社直接关联的物件。大家再想想办法,看从哪些方面入手。”

团队成员们陷入思考,这时小周说道:“李阳哥,我们可以再仔细检查一下那套盔头,说不定上面会有一些隐藏的标记或者信息。另外,能不能让露西女士再仔细找找家族里其他可能与先辈有关的遗物,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现。”

李阳点头道:“小周说得对,我们双管齐下。小周,你和几位对文物细节鉴定有经验的成员一起,再次仔细检查盔头;我联系露西女士,让她和家族成员仔细查找其他遗物。”

小周和几位成员小心翼翼地再次检查盔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在其中一顶盔头的内侧边缘,发现了一个极小的印章印记,由于年代久远,印记有些模糊,但经过专业设备的处理和分析,隐约看出是“焕彩”两个字。

与此同时,露西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她和家族长辈在整理先辈遗物时,发现了一本陈旧的账本,账本里记录了一些与“焕彩京剧社”的往来账目,还有几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先辈与“焕彩京剧社”成员的合影。

李阳看着这些新发现的证据,兴奋地对团队成员们说:“这下证据确凿了,我们可以确定露西家族与‘焕彩京剧社’的关系了。”

寻亲团队将这一系列的调查过程和证据整理成详细的报告,交给露西。露西看着报告,眼中满是感动和喜悦:“太感谢你们了,李阳先生和各位团队成员!是你们帮我解开了家族多年的谜团,让我了解到家族与京剧文化如此深厚的渊源。”

李阳微笑着说:“这是我们团队应该做的,每一次寻亲成功,都是对京剧文化传承的一次有力推动。希望你能将这份家族与京剧的缘分继续传承下去。”

随着越来越多寻亲案例的成功解决,寻亲团队在京剧文化传承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海外华人纷纷慕名而来,希望团队能帮助他们探寻家族与京剧文化的联系。

一天,一位名叫凯文的华裔男子联系到寻亲团队,他带来的线索是家族中流传的一本手写京剧剧本,剧本纸张已经泛黄,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当年书写者的用心。

李阳看着这本剧本,对凯文说:“凯文先生,这本剧本很有价值。我们会先找研究京剧剧本的专家来鉴定它的年代和创作风格,同时分析剧本内容,看能不能找到与特定戏班或艺人相关的线索。小陈,你去联系相关专家;小沈,你负责组织对剧本内容的初步分析。”

小陈和小沈应道:“好的,李阳哥。”

在等待专家到来的过程中,小沈和团队里几位对京剧剧本有研究的成员开始仔细研读剧本。小沈一边看一边说:“从剧本的行文风格来看,语言质朴但富有感染力,情节设置也很巧妙,感觉不像是普通的民间剧本,说不定出自某位专业剧作家之手。”

另一位成员点头赞同:“而且这里面的一些唱词韵律和用词习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能与某个特定地区的京剧发展有关。”

小陈很快联系到了一位在京剧剧本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专家得知有这样一本手写剧本后,立刻表示要亲自前来研究。

专家赶到后,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剧本,仔细查看纸张质地、字迹特点以及剧本内容。许久,专家说道:“从纸张的材质和老化程度来看,这本剧本大概创作于民国初期。而且从剧本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上判断,它极有可能是出自当时一位比较有名但又不太为大众熟知的剧作家之手,这位剧作家擅长将民间故事与京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剧本。不过要确定具体是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剧本内容。”

小沈向专家介绍了团队初步分析的情况:“专家,我们发现剧本里的唱词和情节带有一定地域特色,您觉得这能帮助我们确定剧本的来源吗?”

专家点头道:“当然,这是很重要的线索。通过对唱词韵律和用词习惯的分析,我初步判断它可能与河北地区的京剧发展有关。在民国初期,河北地区有一批剧作家致力于将当地民间文化融入京剧剧本创作中,这本剧本很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寻亲团队根据专家的建议,围绕民国初期河北地区的京剧剧作家展开调查。他们查阅了大量河北地区的戏曲史资料、地方县志以及相关的文化档案。

在查阅一份河北某县的文化档案时,小沈兴奋地发现了一篇关于一位名叫赵玉峰的剧作家的介绍。资料中提到,赵玉峰在民国初期创作了多部京剧剧本,其作品风格与团队所研究的剧本极为相似,而且他的作品常常以当地民间故事为蓝本,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李阳联系凯文:“凯文先生,我们找到一些线索,这本剧本可能与民国初期河北的一位剧作家赵玉峰有关。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这位剧作家或者与河北地区京剧相关的记忆呢?”

凯文思索片刻后说:“我好像听长辈说过,家族先辈和一位剧作家有交情,但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只知道那位剧作家对家族在京剧方面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会不会就是您说的赵玉峰呢?”

李阳说道:“很有可能,我们会继续深入调查。你再和家族里其他长辈详细聊聊,看能不能想起更多细节,比如先辈和这位剧作家相识的地点、方式之类的信息。”

凯文答应后,立刻去与家族长辈沟通。与此同时,寻亲团队继续查找关于赵玉峰的更多资料,希望能找到更确凿的证据证明剧本与他的关联。

经过一番努力,团队在一个戏曲研究机构的旧资料库里,找到了赵玉峰的一些手稿复印件。将这些手稿与凯文家族的剧本进行比对后发现,两者在字迹、用词习惯以及一些独特的创作标记上都高度吻合。

李阳兴奋地对团队成员们说:“这下可以基本确定,凯文家族的剧本就是赵玉峰所创作的。我们再完善一下证据链,就可以给凯文一个准确的答复了。”

团队成员们又对剧本的传承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与凯文家族长辈的进一步沟通,了解到剧本传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寻亲报告。

李阳将报告交给凯文:“凯文先生,经过我们的调查,已经确定您家族的这本剧本是民国初期河北剧作家赵玉峰的作品。这不仅是您家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京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凯文接过报告,激动不已:“太感谢你们了!这本剧本在家族里传了这么多年,一直不知道它的来历,现在终于真相大白。我一定会好好保存它,让家族与京剧的这份缘分延续下去。”

随着寻亲团队解决的案例越来越多,基金会在京剧文化传承和推广方面的工作也越发深入。基金会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京剧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京剧界的专家、学者、演员以及京剧文化爱好者参加。

在研讨会上,李阳发言道:“各位来宾,我们寻亲团队和基金会一直致力于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寻亲工作,我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京剧文化线索和故事,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传承京剧文化的重要财富。今天,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京剧文化传承下去,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