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三豆饮(1/2)
扁鹊流传千年的“夏日神仙水”——三豆饮源流考与当代诠解。
引言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过邯郸,闻赵人贵妇人,遂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遂为耳目痹医;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遂为小儿医。其随俗为变,博采众长,不独以针石汤药见长,尤重“未病先防”。相传扁鹊于暑月巡诊,见百姓苦“疰夏”之疾,遂以绿豆、黑豆、赤小豆各等分,煮水代茶,俾民饮之,名之曰“三豆饮”。自此,此方流传二千余年,民间尊为“夏日神仙水”,至今不替。本文谨以文献稽考、本草辨析、现代研究三线并举,追溯其源流,阐发其义理,并附以临床化裁之例,供同道及养生君子参酌。
一、文献源流:从《肘后方》到《饮膳正要》
1.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中暍诸方”条下,首载“三豆汤”:“绿豆、乌豆、赤豆各一升,水一斗,煮取六升,温分三服。”虽未明言扁鹊,然葛氏自序称“采扁鹊、仓公之遗论”,可见渊源有自。
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云:“夏月以绿豆、黑大豆、赤小豆煮汁,去滓,入少许甘草,主热毒、烦渴、浮肿,小儿尤宜。”自此,方中增甘草一味,甘以缓之,益脾和药。
3.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三“诸般汤煎”载“扁鹊三豆饮”,配方与《千金》略同,惟加生姜两片、冰糖少许,以矫豆腥而助和胃。明清以降,《本草纲目》《随息居饮食谱》等亦屡引其说,遂奠定今日通行之基调。
二、本草诠义:三豆之性味功用
1.绿豆(phaseoliradiatisen)
性味甘寒,入心、胃经。《本经逢原》谓“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食疗本草》谓“消暑止渴”。夏月暑气酷烈,热毒内蕴,绿豆善解皮肤肌腠之热,又能“利小便,止泄痢”,故为方中君药。
2.黑豆(Sojaenigrusen)
性味甘平微寒,入肾、脾经。《本草拾遗》称其“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景岳全书》谓“补肾水,制相火”。暑为阳邪,易耗肾水,黑豆滋肾填精,使水火既济,故为臣药。
3.赤小豆(phaseolicalcaratisen)
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经。《名医别录》谓“主下水,排痈肿脓血”,《药性论》谓“消热毒,散恶血”。暑多夹湿,湿聚则肿,赤小豆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下而走,故为佐使。
三豆相合,寒而不凝,利而不伐,既清暑热,又护真阴;既利水湿,又顾脾胃,诚为“清补兼施”之典范。
三、现代研究:营养与药理
1.营养分析
绿豆富含多酚、黄酮及钾、镁等电解质;黑豆蛋白质高达40%,且含花青素、异黄酮;赤小豆含皂苷、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三豆互补,可提供优质蛋白、抗氧化物质及电解质,契合夏季汗液丢失之生理需求。
2.药理实验
(1)解热抗炎:绿豆多酚可抑制x-2表达,降低pGE?水平;黑豆花青素能下调NF-kb通路;赤小豆皂苷可减少tNF-a释放。
(2)利尿消肿:赤小豆提取物显着增加Na?、K?、cl?排泄,降低组织间液渗透压;黑豆低聚糖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吸收,间接改善水钠潴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