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张老师的风格很有意思啊!(2/2)
张秋英点头起身。
而她的同事们也是在这个时候适时的再次打气。
“张老师,加油。”
“肯定行的,张老师。”
“……”
张秋英转身对他们攥了攥拳头,以示信心,随后快步跟上了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后台。
带上麦克……
准备工作刚做完,就听台上报幕道:“接下来,让我们有请麦岛试验小学的张秋英张老师上台展示。”
“啪啪啪——”
伴随着掌声,张秋英快步上台。
台下市教育局的领导们看着都很和蔼,笑着对张秋英点了点头。
其中坐在c位的领导道:“张秋英老师,你这次公开课讲的是哪篇课文?”
“《蜀道难》。”
“好。”领导点头示意,“那开始吧。”
“好的。”
张秋英调整了一下心态。
毕竟也是参加过好多次公开课演讲的老教师了,无论是心里素质,还是经验上来讲,那都很不一般。
她状态迅速调整完毕。
随后脸上洋溢起了很有亲和力的笑容,朗声开始道:“各位同学,我们这就开始上课了。”
“今天咱们讲的课文就是《蜀道难》。”
“《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很经典的一篇佳作,而其创作背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所了解。”
“从古至今,对于《蜀道难》的创作背景流传下来的有四种猜测。”
“一种是,这首诗是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川地,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第二种是,这首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川地地方军阀挟制。”
“第三种则是,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第四种,也是最多人猜测的,就是这首诗就是在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而其实《蜀道难》这首诗,最早收录在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这说明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而且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前两种的猜测一定是不实的。”
“……”
张秋英在台上讲着。
台下已经传来了嘁嘁喳喳的声音。
“张老师这是在讲什么啊?”
“这讲的跟考试重点没什么关系吧?”
“这是不是有点偏离教学重点了?”
“跑题了吧?”
“……”
台下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哪怕公开课不是讲的《蜀道难》这篇课文,那也是知道《蜀道难》这篇课文的考察重点是什么。
根本就不是张秋英讲的这些。
而不仅仅是台下的这些语文老师们清楚,市教育局的领导们显然更加清楚,考察重点就是他们研究出来的,那能不清楚么?
“这……”
这会儿,评委席上的市教育局领导们眉头微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后皆是眉头舒展,挑了挑眉尾,脸上露出了饶有兴趣的表情。
“这张老师讲课……”
“有点意思啊。”